达州市教育局
关于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第473号建议
办理情况(A)的函
唐明江代表:
您在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达州主城区公办中小学取消入学户籍限制的建议》(第473号建议)收悉。现将办理情况函告如下:
近年来,我局高度重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全面保障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需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安排入学
为妥善解决随迁子女进城读书问题,根据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做好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要求,市教育局指导各地制定本地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方案,统一全市中小学招生平台,要求各地通过“四川省基础教育招生升学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统一发布招生政策,进一步保障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入学权利。义务教育阶段健全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政策,按照就近就便的原则,坚持所有公办学校都对随迁子女开放,统筹安排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到城区相应小学或初中入学。目前,全市各县(市、区)均建立健全随迁子女教育保障机制,落实“两为主、两纳入,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入学政策,保障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能在流入地实现“应入尽入”,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二、严格规范制度,简化转入学流程
为全面推进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工作,我局制发《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工作的通知》《达州市教育局关于转发<四川省教育厅等五部门关于印发四川省教育入学“一件事”实施方案的通知>的通知》,严格落实国家、省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效能的政策部署推动联办实施“高效办成一件事”,进一步优化登记入学、电脑派位工作,便捷招生入学流程,减轻群众负担;完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合理确定随迁子女入学条件,简化入学流程,全面清理取消不合规的随迁子女入学证明材料及其时限要求,取消提供学前教育完成证明、计划生育证明、户籍地无人监护证明、超过正常入学年龄证明等无谓证明材料。建立统一招生平台,简化流程,实行网上办理学籍,简化转入学手续,重点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对子女转入学难、跑路多、学校不好找等问题。2020年以来,已办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转入学3000余人次,未发现一例适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失学。
三、严格统一管理,坚持公平公正
为了保障随迁子女入学接受教育权利,在完善和出台了《达州市教育局<关于印发《达州市义务教育阳光招生专项行动(2024)实施方案>的通知》《达州市教育局关于做好2024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的通知》《达州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基础上,我局严格要求各学校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实行“四个统一”,即与城镇学生一样统一管理、统一编班、统一教学、统一安排活动,确保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其他学生同等对待。防止接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学校,出现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打工子女学校”等歧视性字眼命名,或在学校内单设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班。此外,我局还指导各地各校加强对随迁子女就学情况跟踪管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校内外安全教育,帮助他们尽快融入班集体,切实为随迁子女营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促进随迁子女更好地融入城市教育,更快地适应城市生活。
四、保障教育权益,加大政策宣传
达州市教育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及时、主动、准确、全面做好招生政策宣传解读。在全市范围内,利用市、县、校三级平台,在网络媒体、张贴公告、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官方渠道上发布招生相关政策100余条,将招生政策、招生方案、招生办法、报名登记入学程序等内容向社会公开,确保在达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都能清晰入学政策,明白入学流程。
五、统筹规划,加大建设力度
针对我市人口快速增长已经超过教育资源承载能力的现状,“十四五”以来,我市不断加大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力度,支持新建、改扩建公办中小学校,不断优化扩增义务教育资源供给保障,增加学位供给,确保全市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逐年提高。同时,围绕解决“城挤乡弱村空”问题的工作目标,不断完善片区规划,加快推进小规模学校撤并整合和城镇新建学校建设进度。“十四五”规划期间,全市共规划建设526所学校,拟投资82.8亿元,建设校舍239.32万平方米,运动场217.62万平方米,购置设施设备14.15亿元,新增学位12.46万个。
今后,我局将结合您的建议,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扩大容量,增加学位,努力满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需求。推行学校联盟、集团化办学,保障薄弱学校快速发展,让更多薄弱学校学生接受优质教育,实现优质教育平民化、普及化,促进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达州市教育工作的大力支持!
达州市教育局
2024年8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