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教育局
关于市政协五届四次会议第355号提案
办理情况(A)的函
甘晓红委员:
您在市政协五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非遗等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提案》(第355号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函告如下:
一直以来,达州市教育局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决策部署,坚持把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融入贯穿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领域,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坚定理想信念、夯实文化根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动非遗等传统文化进校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注重整体规划设计和氛围营造
市委宣传部牵头,会同教育、文旅等部门建立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联席会议,印发《达州市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明确19个重点项目,扎实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阐释和创造性转化,切实推动青少年传承
传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地各相关部门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充分利用户外LED大屏、门楣电子显示屏、门户网站等多种载体全面宣传展播党的创新理论和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浓厚氛围。今年以来,认真举办达州市第三届青少年书画传习大赛、达州市第十一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2024年达州市青少年书信文化活动、中华经典诵写讲演系列活动等,掀起传统文化学习宣传热潮,增强中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
持续将传统优秀文化融入学科教育,推动德育学科渗透,在全市中小学学科课程中,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将教育内容体现到德育、语文、历史、劳动、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中,开足开齐开好《可爱的四川》等地方课程。鼓励各地各校因地制宜开发传统文化校本课程,通川区第七小学编写《国学》、达川区实验小学开发《蒙养诗词》、达川区福善中心校依托真佛山风景区开发《新二十四孝》等课程,每年受教学生达7800余人。四川文理学院、市巴文化研究院正联合编写巴文化普及教材。探索将达州民间艺术、民间技能、乡土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项目引入学校,聘任市、县区知名书画家、民间艺人、文艺工作者担任校外辅导员,推进地方优秀传统民俗文化进校园、进课堂。
三、在传统节日中传承发扬传统文化
在春节、重阳、中秋、端午、清明等中国传统节日来临之际,
广泛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节日文化活动,如:通川区民族小学校在春节前开展“福迎新春、星耀民族”庆新年测评活动,组织学生讲传统故事、写灯谜、唱歌、写福字、制作灯笼等;通川区七小在今年(龙年)开学时组织开展“寻文化根脉、做龙的传人”捏龙、画龙、写龙、说龙系列活动;达川区实验小学花溪学校在清明节前开展“童声祭先烈、奋进新时代”研学活动。今年以来,各地各校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约60余场。引导广大中小学生了解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体验节日习俗、弘扬传统文化,在认同我们的节日中学会了传承,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创新。
四、积极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利用
创新非遗内容和形式,以省级非遗项目《巴渠童谣》为元素,精心打造少儿舞蹈《细娃滚灯》获全省“群星奖”。建成秦巴农耕文化博物馆,石笋村民俗文化陈列馆、宝泉坝村农耕博物馆等一批村级民俗博物馆,鼓励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学习,进一步了解非遗、民俗文化。鼓励学生参加观看“多彩非遗迎新年 f 魅力传承进万家”优秀传统文化展演展示活动、“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观彩亭盛会 f 游阙里賨都”三汇彩亭会暨“五一”旅游季活动等,开展非遗传承体验活动40余场次。今年以来,各地各校组织学生积极参加非遗等文化体验。如,渠县有庆中学带领学生走进渠县刘氏竹编艺术馆,达川区组织学生体验“王家糖画”制作过程,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五、坚持示范引领
支持学校创建传统文化示范学校,倡导学校重视设施设备投入、开设特色课程、搭建丰富的平台、培养优秀艺术学子。达川区逸夫小学、通川区第七小学创成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达州中学、通川区文华街小学、大竹县第一小学、开江县实验小学创成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先后创建省级艺术教育特色学校24所,省级优秀中小学美誉实践基地学校1所。
接下来,我们将认真听取您的建议和意见,广泛开展书画、民族艺术、民间工艺制作、武术体育、棋类竞赛等活动,加大人力物力保障,用好用活达州非遗等传统文化资源,更好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注和支持,欢迎您继续为我市教育文化事业建言谋策。
达州市教育局
2024年8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