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教育局
关于市政协五届四次会议第191号提案
办理情况(A)的函
侯钟亿委员:
你在市政协五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抢抓机遇,全方位发展职业教育的建议》(第191号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函告如下:
一、注重教师队伍培养
一是灵活自主选聘师资。《达州市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十二条措施》明确“大力引进具有研究生学历、高级职称的高层次人才,提升职教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直接考核录用世界技能大赛参赛选手、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第一名获得者担任专任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优先聘用教学急需但未取得教师资格证的专业技术人才作为兼职教师使用”。二是加强教师队伍专业能力建设。全市职业院校共有专任教师3261人,“双师型”教师占比25.7%。到2025年,全市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占比达60%,“双师型”教师占比达50%。三是灵活多样培训师资。积极组织教师进入企业学习,线上线下培训。市级统筹职教经费27万,开展课程实施能力提升项目(中职学校装备制造或计算机2个大类的专业骨干教师)、公共基础课教学能力提升项目(语文学科专任教师),公共基础课教学能力提升数学、英语学科专任教师培训,参培教师300余人次。近两年全市选派国培、省培职教“素体计划”项目参训学员200余名。
二、围绕产业开设课程
市教育局结合全市重点产业和企业用工需求,实施专业预警和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国控专业设置管理,提高专业课程实用性。近年来,新开设专业46个、淘汰落后专业59个、停办专业点46个,全市中职专业布点166个,覆盖15个专业大类、61个专业。开设订单班、冠名班、定制班等20余个,7所学校13个专业推进“1 X”证书试点。积极推进企业与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加强教师与技术工人双向实践交流,从工厂、车间、农业专合社遴选专业技师和工程师进课堂讲授专业技能。大竹职中与大竹东柳醪糟等企业和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等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瓮福化工、地奥天府药业等30多家重点企业分别与达州中医药职业学院、达州中医学校、贵州大学、成都医学院等40余家科研院校开展了技术合作和人才交流。宣汉与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共同建立了南玻院西南分院宣汉微玻纤新材料研究院。
三、课程融合科技应用
一是加大投入,培育科技重点主业。近年来,全市争取中职质量提升工程资金约2.7亿元。建设国家骨干专业2个、国家重点专业10个、省级示范专业4个、省重点专业13个。建有省级示范中职学校3所,改善薄弱学校标准化建设11所。师生在国家、省级比赛中获国家二等奖3项,省一等奖15项、二等奖31项、三等奖53项,获奖数量居全省前列。支持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创建职教本科学校,实施省级“双高”计划,培育6所竞争实力强的中职学校,带动引领全市职教发展,形成“本科 高职 中职”一体化发展的职教新格局。二是建立中医药文化基地,营造中医文化氛围。成功创建达川区百节镇中心学校、宣汉县蒲江小学、大竹县第三小学3所学校为2023年“达州市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持续打造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将中医药文化知识宣讲与校园文化相结合,营造认识中医、理解中医的良好氛围。利用主题班会课了解中医的基本知识,观看中医药文化宣传视频。积极创建校园内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开辟校园中医药种植园,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意识。
四、产教融合“条块”结合
(一)校企合作,促进成果转换。通过企业座谈会、入企帮扶调研、人才双选会等形式,搭建企业与高校、职业学校交流对接平台,广泛引导促进企业开展产教融合。全市有500余家规上工业企业与四川大学、四川文理学院、达州职业技术学院等43家本科、高职、中职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主要是围绕科技创新、技术攻关、人才培养、实习实训等方面开展产教融合,相关项目共计610余个,促进成果转化约400余个,为企业开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促进新增长起到到积极作用。其中,炬原玄武岩科技公司与西南交大、四川大学合作研发的玄武岩纤维浸润剂及其后制品获全国先进成果评价。
(二)园区建设,推动双向对接。支持工业园区建设创业园区(孵化基地),积极帮助园区、企业建立实训基地,促进企业与学校的双向互动,帮助企业解决技术工人招引、产研基地建设等。在“专精特新”企业审核推荐中,严把研发机构数量关口,倒逼企业积极开展产教融合。四川衡耀复合材料科技公司、达州卡雷亚数控机床公司等与本地四川文理学院、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密切,每年大批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教学,及促进学生技术能力,也为企业培养后备人才。
最后,再次感谢你对职业教育工作的大力支持!
达州市教育局
2024年7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