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008810200-06-2023-0144 | 分 类: | 人大建议、政协提案 | ||
责任部门: | 发文日期: | 2023-12-08 10:40:18 | |||
标 题: | 达州市教育局 关于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第247号提案 办理情况(A)的函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时限: | 常年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黄伟委员:
您在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规范校外培训的建议》(第247号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告知如下:
“双减”工作实施以来,我市坚决落实国家、省决策部署,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我们深入贯彻国家、省关于校外培训治理工作相关要求,按照“校外治理、校内保障、疏堵结合、防范风险”的总体思路,以“治乱、规范、防风险”为工作主线,稳妥有序推进全市校外培训治理工作。
一、治理成效初步显现
目前,全市各类培训机构从“双减”之前的498所压减至现在的324所(其中学科类仅有9所),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非节假日培训时间由30小时/周压缩至10小时/周,全市所有培训机构全部在四川省校外培训机构信息管理平台上实现售课和交费。我市规范校外培训的相关经验材料被省教育厅转发6次,教育部督导组也对我市违规培训查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一)坚持制度先行,理顺体制机制
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双减”工作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民生工程,列入了政府重点工作部署安排。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的“双规范双减”专项工作组,在市教育局设立了“双规范双减”工作专班,县(市、区)成立了相应工作专班,将“双减”工作成效纳入县域和学校义务教育质量评价。制定了《达州市教育局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和“双减”工作应急预案》《达州市民办教育机构办学水平评估细则》,制发了《达州市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办法》。
(二)坚持突出重点,促进健康发展
一是“巡查一体”推动常态治理。建立校外培训机构督查巡查清单,重点查处隐形变异违规培训、“黑机构”、违规收费、违规托管等行为。建立“5 2 N”排查机制,周一至周五每日放学后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常态巡查,周末组建2个联合执法组“明查暗访”重点治理,节假日期间对重点培训机构实施“回头看”,发现违规行为及时责令整改、形成警示震慑。今年已开展联合治理行动70余次,排查机构问题150余件,查处“隐形变异”学科类机构8起,非学科类机构违规培训32起,拆除违规广告12条,取缔无证无照“黑机构20家,落实退费11.43万元,罚款1.16万元,移交线索8条。。
二是“统预结合”规范资金管理。统一全市校外培训机构公示牌,督促机构执行收费公示制度,统筹推进324所校培机构开设“监管账户”、预收资金纳入监管,引导家长登陆预收费资金监管平台缴纳培训费用。截至目前,纳入监管的校外培训资金近1000万元。建立政银信息互通和监管资金预警机制,实时掌握、定期通报账户资金信息,对监管资金实行“黄红”双色预警,以教育督导委名义通报24家监管资金较低的机构,启动约谈家58余次,防范“抽逃资金”“卷款跑路”风险。
三是“以审促治”管控从业风险。比照《四川省非学科类校外部训机构管理办法(试行)》,修订了《达州市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办法》,在原“办法”基础上增加了收费、培训时间和审批资料、审批流程等内容。根据《办法》要求,我们重点对校外培训机构从业人员及自编材料开展抽查审核,重点检查教学内容和教研人员从业资格,审查从业人员2178人、自编材料2份,发现并处理问题2个,切实筑牢校外培训安全防线。
四是“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聚焦周末、寒暑假、五一、十一假期等关键节点,通过《告家长书》《温馨提示》等多种形式,发布全面做好校外培训治理工作提醒。市、县两级相关部门主动公布、宣传设立的监督举报电话,畅通线索获取渠道。在“达州教育”“达州发布”“达州晚报”等新媒体上实时发布执法检查情况,扩大政策规范及治理要求公众知晓度,对查处的“黑机构”和“学转非”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的机构,形成警示震慑效应,营造出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从2023年3月起,我市已连续在“达州教育”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10余期《达州市“监管护苗”行动进行时》,“达州日报”“达州观察”微信公众号也进行了转发。
(三)坚持联动协作,强化综合治理
针对地下隐形变异培训的特点,从源头上治理,各学校对学生参加校外机构进行网格摸排,引导学生自觉抵制违规培训,在职教师签订“双减”承诺书,发布校外培训致家长的一封信,积极宣传正确教育观念,推进家校共育。同时,我市不断扩大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等社会教育资源,有效融合了校内外教育,营造轻松学习氛围,转变社会教育观念,共同推动“双减”走深走实。
二、个别顽疾仍然存在
虽然我市规范校外培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各类校外培训乱象依然存在,培训机构仍然存在多、散、乱的特点,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双减”政策的实施效果,也影响了人民群众对“双减”工作的满意度。
(一)隐形变异现象突出。部分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实质开展学科类培训,家庭式、作坊式“黑培训”屡禁不止。
(二)各类不规范屡禁不止。有的违反规定,未与学员一对一签订规范的培训服务合同,超过3个月或60课时期限收取费用;有的未进行收费公示,违规开展广告宣传;有的未执行政府指导价;有的未与学生签订培训合同,不开具正式发票;有的刻意收取现金,搞帐外账,不通过平台售课、销课等。
(三)卷钱跑路风险还存在。部分培训机构未完全落实预收费监管政策,存在培训机构经营困难等原因引发退费难、员工工资未支付等风险问题。
(四)执法力度还需加强。因没有具体的执法标准,缺乏专门的执法力量,目前,对违规的培训机构、“黑机构”处罚多数仅是通过通报曝光、勒令整改、责令关闭等手段进行处罚,违法成本低,震慑力度不大,很难达到查处一起、威慑一批的效应。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重点问题,强化重点措施,进一步巩固现有成果、强化执法合力、注重宣传引导,不间断整治违法违规培训行为,不断营造清朗和谐的校外培训环境。
(一)多措并举,提升校内教育质量。要发挥好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加强作业管理,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增强作业的针对性、有效性;提升课后服务水平,一校一策实施特色校本课程,一生一表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增强课后服务的有效性和吸引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强化教师备课和校本教研,让学生在学校“吃饱”。
(二)巩固成果,严防违规培训反弹。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加强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治理,完善黑白名单制度,严惩重罚违规行为,并向社会公开通报。健全培训机构“爆雷”、“冒烟”监测预警制度,建立风险台账,跟踪督促指导,保持风险机构“动态清零”。全面用好四川省校外培训机构信息管理平台,落实实名制管理,实现预收费资金全部纳入监管。
(三)强化执法,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治理,理顺执法工作机制,配齐配强执法力量,加强执法人员专项培训,统筹各方资源,推进综合执法。强化非学科类培训监管,压实主管部门责任,抓紧修改设置标准,严格准入程序,完善日常监管体系。充分发挥部门合力,联合公安、综合执法、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
(四)持续宣传,切实转变社会认知。利用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微信公众号、网站等多种途径,加强“双减”政策解读和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理念和正确教育观念。全面总校外培训治理工作经验做法,立足新情况新问题,坚持用事实和效果说话,呈现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营造良好氛围。
达州市教育局
2023年8月30日
主办单位:达州市教育局 联系电话:0818-3090961
蜀ICP备2021011951号 网站标识码:5117000006
公安备案号5117020200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