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教育局,市直属学校: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全省2011年度环境优美示范城镇乡村命名大会”和“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会议”会议精神,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学校”活动的通知》(川教函[2011]366号)的要求,结合我市教育系统实际,现就进一步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学校”活动(以下简称“进学校”活动)提出如下意见:
一、发扬成绩、落实责任,在提高认识、强化职能上求深化
开展“进学校”活动以来,全市教育系统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方法、丰富活动内涵、拓展活动外延,在宣传发动、专项治理、养成教育、设施改善、文化建设、示范引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涌现出了一大批“整洁优美、节约环保、文明和谐”的校园,基本实现了“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的治理目标,为深入推进“进学校”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少数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对开展这项工作重大意义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二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发展还很不平衡;三是一些学校“五乱” 现象、“三乱”陋习有所反复;四是对环境治理的经费投入不足,特别是农村学校的环境卫生和后勤生活设施还比较薄弱;五是部分师生员工行为习惯和文明礼仪观念还需进一步转变。面对这些问题,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增强信心、攻坚克难,牢固树立“抓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本职,不抓是失职,抓不好是不称职”的观念,进一步提高对“进学校”活动工作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的认识,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性。
二、狠抓薄弱环节、加强“五乱”治理,在巩固成果、提升水平上求深化
进一步加强校园环境整治力度,巩固治理成果。继续加大对教学、办公、运动、生活等公共区域的环境卫生“脏、乱、差”问题进行集中治理的力度,彻底清除校园盲点死角,巩固治理“五乱”现象和“三乱”陋习成果,确保不出现回潮和反弹。
各地、各校要充分利用寒暑假和其他节假日,开展校园环境卫生清洁行动,要将校园环境整治的重点放在容易存在盲点死角的城乡结合部学校、灾后恢复重建学校、农村薄弱学校、校外办学点、实训场地以及校园内食堂、宿舍、厕所、阴沟、花台、阳台、垃圾库(池)等薄弱之处,实现校园环境整治全覆盖。今年暑假期间,各校要组织力量,集中开展一次校园卫生清洁行动,以整洁优美的校园迎接新学期的到来。
三、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塑造校园风貌,在环境育人、体现特色上求深化
要切实加强环境卫生、后勤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将校园环境治理和建设经费纳入各级财政和学校的年度预算;统筹安排薄弱学校改造、校安工程、灾后重建、专项设施建设等各种经费,集中财力、物力,着力打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出发,扎实开展,因地制宜,勤俭节约,在扎实工作上狠下功夫,坚决防止和杜绝搞形式主义。
要进一步推进校园净化、亮化、绿化、美化和文化工程建设,着力提升学校环境建设水平。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发挥环境治理“进学校”活动的育人作用,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要在先进的办学理念引领下,认真思考、规划并打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重点搞好校园广场文化、教室文化、办公室文化、走廊楼道文化、宿舍文化、食堂文化、厕所文化等建设,大力提升学校形象和办学品位。
四、提高文明素养、发挥示范引领,在发动群众、人人参与上求深化
要激发全体师生员工支持参与“进学校”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形成人人参与环境治理、人人享有良好环境的生动局面。要加强校园环境治理的宣传力度,深入开展养成教育,培养师生员工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文明礼仪,引导他们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环境卫生意识,自觉爱护和科学利用公共设施;要继续深入开展“小手拉大手、文明一起走”活动,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成为文明的人,有品位的人,有益于社会的人,引领社会文明风尚。今年暑假期间,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深入社区开展卫生大扫除、社会调查等活动。组成文明志愿服务队,在街道、社区和村庄开展文明劝导、文明督查等工作。人人争当“宣传员”、“劝导员”、“督察员”、“小交警”、“小卫士”。
五、建立长效机制、推进常态治理,在创新机制、完善体系上求深化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本地本校实际,认真编制好校园环境治理的“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为推进治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政策制度保障。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和深化责任机制、资金保障机制、队伍建设机制、舆论监督机制、暗访曝光机制、责任追究机制、评选表彰机制、队伍建设机制、舆论监督机制、暗访曝光机制、责任追究机制、评选表彰机制等长效机制建设。各农村学校要尽力将学校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纳入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范畴,促进当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处理”机制的建立,使“进学校”活动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要把“进学校”活动工作纳入各地、各校教育全局工作之中,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行目标管理,与其他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进一步形成统筹协调、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扎实推进“进学校”活动向纵深方向发展。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问责制度,加强督查指导、严格问责力度,要采取专项检查、跟踪检查、重点督查、暗访暗查等形式,并结合开学、期末和平时工作进行定期、不定期检查;要通过领导和部门分片指导、定点联系多种方式,加强对“进学校”活动的指导协调。对重视不够、措施不力、进展缓慢的,要实行跟踪问效、严格问责,做到问事必问人、问人必问责。
二○一一年七月二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