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008810200-00-2011-0021 | 分 类: | 政策 | ||
责任部门: | 市教育局 | 发文日期: | 2011-12-15 00:05:18 | ||
标 题: | 中共达州市教育局委员会达州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推进“三村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时限: | 常年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各县、市、区教育(文教)局,市级教育直属单位:
为充分发挥教育在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中共达州市委关于推进“三村建设”深化“三级联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达市委发[2007]11号)、《中共达州市委、达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达市委发[2006]12号)和《中共达州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三村建设”的意见》(达市委发[2004]18号)精神,结合教育系统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推进“三村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农村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三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使命。班子队伍带村、人才科技兴村、民主法治管村的“三村建设”,是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总载体。全市教育系统要认真学习,充分认识推进“三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和农村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办好农村教育,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是实现教育公平和体现社会公正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是加强三个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推进“三村建设”,建设新农村,最终要靠人才作支撑,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教育要先行。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三个转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紧紧围绕“三大目标”和“三大任务”,把加快发展农村教育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把农村教育放在农村工作优先发展和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立足建设新农村,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明确新的任务要求,理顺新的发展思路,制订新的发展措施,切实解决影响制约农村教育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全面提升农村教育办学水平,主动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农村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
二、突出重点,发挥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三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全市教育系统在推进“三村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巩固提高农村教育办学水平;优化农村学校校点布局,加快农村学校建设;加强农村成人学校建设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推进农村成职教育发展;实施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成农村远程教育信息化网络;加强校长、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农村学校卫生防疫体系,切实解决农村学生饮水和边远山区学生中午蒸饭问题;加大新农村帮扶力度,推动扶贫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要充分整合教育系统的资源优势,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开展好遵纪守法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才科技兴村,实现富民强村,发展农村经济,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新贡献。重点抓好以下七个工程:
(一)农村教育巩固提高工程。切实抓好“两基”巩固提高,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认真落实“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把义务教育的工作重心进一步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上来,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大力改善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启动农村示范乡镇中心校(含九年一贯制学校)、示范村小建设工作,到2009年底各创建100所。大力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十一?五”期间全市预计投资2亿元,规划建设学生生活用房39.6万平方米。大力实施农村远程教育项目工程,加强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提高实验仪器设备、图书和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水平。加强教育科学研究,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全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为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 “十一?五”期间全市每年新建10个“留守学生之家”,切实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入学问题。
进一步加强教育督导工作,以加强农村初中建设和降低农村初中辍学率为重点,认真实施“普九”复查制度和农村义务教育监测制度,2007年底前对已实现“两基”的县、市、区全部进行复查。
按照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大力推进“双高普九”工作。通川区、大竹县力争在2008年实现“双高普九”目标,开江县、达县、渠县、宣汉县力争在2010年实现“双高普九”,万源市力争在2012年实现“双高普九”。以建设“教育强乡”为突破口,推进“教育强县”、“教育强市”战略,积极推进“四川省义务教育示范县”的创建。
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和幼儿教育。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和全省教育发展规划的目标要求,2010年,通川区及其余县(市)县城所在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013年,渠县、达县、大竹县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015年,开江县、宣汉县、万源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继续支持国家和省示范性普通高中、重点职业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更加重视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实施好幼儿教育“1351”工程,办好乡镇中心幼儿园。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富余的教育资源,优先发展幼儿教育。鼓励和支持农村集体举办幼儿园(班)、村与村之间联办幼儿园、发展农村非正规幼儿教育模式,努力扩大农村幼儿教育规模。2008年通川区实现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简称“普三”,下同),2009年大竹县实现 “普三”,2010年达县、宣汉县实现 “普三”,2013年开江县、渠县、万源市实现“普三”目标。
(二)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工程。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各项政策,建立农村学校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抓好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合理调配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资源配置,2007年计划撤并中小学校150所;加强乡镇中心校、乡镇成人学校和农村基点校建设,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促进县域内校际之间均衡发展;2007年完成60所学校新建学生合格宿舍、18所学校新建示范食堂的任务,着力解决边远山区农民子女上学问题;充分发挥学校教育教学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农村成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党员干部教育等活动,有效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三)农村学生饮水用餐工程。努力完善农村学校卫生防疫体系,保障学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按照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加大水源、水质改造力度,每年新(改)建达到生活饮用水标准的学校10所、为20所边远山区学校提供蒸饭条件,逐步解决农村学校学生饮用水、中午吃饭难问题。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坚持以提高农民素质为目的、以服务于农村经济为宗旨,强化农民劳动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积极实施农村成人教育“2211”教育富民工程,建立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农村成职教育培训网络;扎实开展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重点的农村成人教育培训,每年培训量达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0万人(其中农民工培训15万人)、农户科技当家人培训5万人、系统实用技术培训40万人次,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努力把广大农民培养造就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求和睦、守法纪、谋发展的新型农民。
(五)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达州教育(城域)网为核心,充分发挥四川电视台《科教频道》的作用,满足农村党员、农民培训和教育的需求。到2008年,80%的村级小学教学点建立光盘教学播放点,90%的乡镇中心小学建立卫星教学收视点,60%的农村初中建立计算机网络教室;所有高(完)中、县城小学和80%的乡镇初中、60%的乡镇中心小学接入达州教育网。到2010年,所有村级小学教学点建立光盘教学播放点,所有乡镇中心小学建立卫星教学收视点,所有乡镇初中建立计算机网络教室,所有乡镇初中、乡镇小学接入达州教育网。初步形成“天网、地网”相结合的农村远程教育信息化网络;初步形成农村教育信息化的环境,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抓好远程教育三种模式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技术推广和党员干部教育中的应用,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的综合功能。
(六)校长、教师队伍建设工程。依法加强农村中小学编制和人员结构管理,保证农村中小学教学需求。根据布局结构调整和学生生源变化等情况,配合有关部门定期调整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实行动态管理,并建立年度编制报告制度。研究制定并实施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和成人学校的教职工编制标准。
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严把农村中小学教师入口关,对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要及时调整出教师岗位。进一步拓宽农村教师来源渠道,通过公开招聘等形式,积极鼓励吸引具备教师资格的优秀人员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全面推行教职工聘用(任)制,加强教职工聘用(任)制实施工作的管理、监督和指导。教育行政部门要履行好聘用(任)本辖区内中小学教职工的职责。强化农村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建立健全师德建设工作责任制度,对严重失职者要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应责任。要将教师师德表现和教育教学工作实绩作为聘用(任)和确定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主要依据,对严重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人员,要坚决清除出教师队伍。
积极推行校长公推公选和聘任制。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履行好选拔、聘任(任命)和管理本辖区校长的职责,实行中小学校长任期制。严格校长持证上岗制度、继续教育制度和交流回避制度,对考核不合格或严重失职、渎职的校长,要及时予以解聘或撤职。
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服务制度和定期交流轮换制度。积极组织区域内骨干教师巡回授课、紧缺专业教师流动教学、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在达州市城区及各县、市、区城镇中小学任教的大中专毕业生,要有在艰苦边远地区或农村学校支教服务一至二年的经历,才能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建立城乡教师交流制度,城镇学校教师向农村学校交流,被交流的教师工资待遇和户粮关系不变;建立乡镇中心小学教师与村小教师轮换制度。落实好国家规定的对农村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津贴、补贴,积极鼓励城镇学校教师和高校应届毕业生到边远贫困地区和农村中小学校任教。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大力实施“中小学骨干教师成长计划”、“中小学教师学历提升计划”和“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绿色行动计划”,全面提高农村教师的学历水平和综合素质。
(七)新农村扶贫帮扶工程。深入到我局联系的新农村建设帮扶村,搞好调研,制定教育帮扶规划,确定帮扶人员,落实帮扶任务,加强指导、督查,协调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确保帮扶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加大对对口扶贫帮扶村——大竹县清水镇偏岩村的帮扶力度,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对口帮扶贫困户;以科教扶贫为主,重点帮助农民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供农业生产服务信息,帮助农民拓宽脱贫致富门路,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继续按照市教育局2006年制发的定点帮扶工作五年规划,协助大竹县清水镇党委、政府为偏岩村重点抓好十项农民致富工程,确保帮扶村脱贫致富奔小康。
三、加强领导,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三村建设”的顺利推进作出积极贡献
(一)健全机构,加强领导。建立市、县、校三级“推进‘三村建设’促进新农村建设”工作机构,由单位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工作人员,明确工作职责;建立“推进‘三村建设’促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将“推进‘三村建设’促进新农村建设”纳入教育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各地各校要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建立教育部门与组织、农业、科技、文化、卫生等部门协作的机制,使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有效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利用达州教育(城域)网、四川电视台《科教频道》、《达州教育》杂志等媒介,对“三村建设”进行宣传报道;市电教馆、四川教育电视台达州记者站联合摄制一部反映教育系统服务于“三村建设”的专题片;通过农村学校校园网、电视广播系统、黑板报、宣传拦以及师生集会、课外活动等途径,定期广泛开展“三村建设”宣传。
(三)总结经验,及时推广。市教育局要对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推进‘三村建设’促进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经常性督查,并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及时通报。各地每季度要向市教育局上报“推进‘三村建设’促进新农村建设”工作进展情况,发现好的经验和典型,及时总结宣传。要通过树典型、建示范,在全市教育系统培育一批“推进‘三村建设’促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较好的县、乡、村和学校,不断总结经验。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新农村建设”活动,调动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主动投身到“新农村建设”活动中去,在教育系统形成良好的“新农村建设”氛围和环境,推动全市教育系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效深入持久健康开展。
附件:达州市教育局推进“三村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名单
二〇〇七年三月十日
主题词:教育 新农村 建设 意见
抄送:省教育厅,市委办公室,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公室、教科文卫工委,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教科文卫体委,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直工委。
附件:
达 州 市 教 育 局
推进“三村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领导小组名单
组 长: 杨大荣 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副组长: 张让文 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黄世林 市教育局调研员
成 员: 武德龙 市教育局人事科科长 张述格 市教育局办公室主任 王 军 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长
陈善文 市教育局职业技术教育科长 杨时建 市教育局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科长 杨春成 市教育局计划基建财务信息科副科长 李 雍 市电化教育馆馆长 李 敏 市教育技术物资装备所所长
主办单位:达州市教育局 联系电话:0818-3090961
蜀ICP备2021011951号 网站标识码:5117000006
公安备案号5117020200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