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强化措施,规范管理,学校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由于特异体质学生疾病突发(如:先天性心脏病、癫痫、猝死等急症),因应急救护不及时导致意外伤亡的事件时有发生。另外,交通事故、溺水、触电等意外伤害已经成为导致未成年人死亡和伤残最严重的因素,远远超过一般疾病。
红十字青少年工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规定的法定职责之一,其主要工作内容就是通过学校和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等公众教育平台,针对学校老师和青少年开展自救互救知识培训和红十字精神传播,引导青少年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在这方面,我市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学校红十字工作还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不够深刻。受到教学任务、升学压力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个别学校对此项工作重视不够,未认识到开展救护培训对校园安全的长远影响。二是工作机制不够健全。因为缺乏专项工作经费,缺乏推动学校红十字工作的长效机制和激励措施,学校对开展救护知识培训工作缺乏动力,各所学校配备的救护员还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同时为中小学生开展的救护知识普及培训也还不够全面深入。三是师资储备不够充足。目前大部分学校仍缺乏救护师资,仅少部分学校配有1名师资,兼任校医,难以抽出时间参加师资复训。建议:
一、纳入学校绩效考核。由教育部门、红十字会建立协作机制,联合下发专门文件,召开专题会议,将学校老师和校车司机救护员培训、中小学生应急救护知识普及培训作为校园安全建设考核内容布置到全年工作当中,作为校园安全建设考核加分项目。
二、加大救护培训投入。针对学校应急救护知识培训工作,各级财政要为红十字会安排学校救护培训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教具购置、教学科研、师资培训、教材印刷、授课费用、工作推动等方面的支出。
三、列入教学大纲,形成长效机制。由教育部门牵头,将应急救护知识普及培训纳入到全市中小学校教学大纲,逐步形成全市教育系统应急救护知识培训的工作体系和长效机制。一是建立教育系统救护师资培训机制。由教育部门、红十字会牵头,为全市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培训一名以上救护师资,并定期轮流进行强化训练,不断提高教育系统救护师资授课水平。二是建立教育系统教职员工救护员培训机制,针对学校老师、校车司机开展救护员培训,并形成以考代训的复训机制,每年对教育系统救护员进行考核,以考代训,不断巩固培训成果,逐步将全市的校车司机和学校老师培训成合格的救护员。三是建立教育系统救护师资激励机制,鼓励教育系统救护师资为中小学生进行溺水、交通事故、火灾、中毒、爆炸、暴力侵扰和食品安全等应急救护知识的普及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