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留守儿童”现状
“留守儿童”现象是中国近年出现的一个严重的社会现象,其原因是由于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而导致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中国目前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产物。根据调研,目前,大竹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共有102624人,其中留守学生40955人,占学生总数的39.9%,个别农村学校甚至达到了80%的学生人数占比。留守儿童队伍中的一些孩子由于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无法享受同龄孩子的花季、雨季,他们就像乡村的小草一样,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自生自长着,生理和心理的成长都面临着问题。
(一)安全隐患趋多。“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父母不在身边,缺少直接的关爱与监护,很可能会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易产生安全隐患。这种安全问题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比如交通事故和溺水事件、被拐卖和性侵;二是自己行为失控,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自杀轻生之路。
(二)学习成绩滑坡。孩子是生性好动,自制力差的一个群体。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由于临时监护人监护不够,使得这些孩子出现学习观念淡薄,尤其是在学习上碰到困难,没人辅导时,畏难情绪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还有的“留守儿童” 看到自己的父母没有文化照样天南海北的做生意、挣钱,甚至比农村的“知识分子”们赚钱还要多,认为现在学习好坏无关紧要,厌学、逃学、甚至辍学,学习成绩明显下降。
(三)道德意志薄弱。学习成绩仅仅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一个方面,更让人担忧的是孩子的综合素质和人格培养问题。清明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回家祭祖的日子,同时也与天气节候有关系,借外出祭祖之时踏青,去野外观赏美丽的景色,转换一下心情也是非常有益的,但有些 “留守儿童”宁肯在城里打游戏也不愿回家,孩子们却不知其意义何在。同时,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并没有通过我们的学校教育植入人心,一些学校和老师依然是把分数看得比德育重要。绝大多数农民工之所以选择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读好书,日后有出息。但大部分人的希望最后都是事与愿违,结果是“挣了票子误了儿子”。个别“留守儿童”小小年纪就沾染上吸烟、喝酒、赌博、偷摸等恶习,还有早恋现象,常常看到一些初中男女学生勾肩搭背、当街拥吻、彻夜不归。
(四)心理问题突出。农村儿童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要比城市儿童严重得多。从个性发展特性来看,“留守儿童”常表现两种倾向:一是内向、孤僻、不自信、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二是脾气暴躁、易冲动、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情绪不稳定、自律能力差。缺少关爱、教育、监护的“留守儿童”往往只知单向的索取,不懂感恩,没有敬畏之心,整天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对他人缺少诚信,片面强调个人利益,对家庭、朋友、邻居、社会冷漠少情,缺乏社会责任感。
二、对策与建议
在关心关爱“留守学生”方面,近年,大竹县教科系统也做了一些工作,一是登记建档,为做好工作提供依据,二是实行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安排制度,三是加强对留守学生的安全教育和法治教育,四是做好假期留守学生管理。同时,在县级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也专门安排了为期三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要求全县各个学校必须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但是,仅有这些措施是不够的,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还应从社会、政府、学校、家庭四方面入手,并注重四者的结合,形成合力,使他们得到全面发展和全面照顾。
一是要形成联动机制。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不能把关爱挂在嘴上,要分层落实到行动中去,把关爱留守儿童当做脱贫攻坚任务来做。户籍制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政府应制订定相关政策并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
二是要增强学生适应社会能力。依托各种社会团体、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服务中心等机构,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且适合学生参加的社会活动,引导“留守儿童”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和发挥他们的个人兴趣和专长,邀请“青年志愿者”等社会资源积极参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让孩子在社会实践中懂得爱,懂得珍惜,懂得孝道。
三是加大帮扶力度。在大力推行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对“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地区,要重点关注他们的受教育情况。开展非留守学生与留守学生“手拉手”结对、“代理家长”等帮扶活动。学校还可通过主题班会、团队活动加强宣传教育。
四是强化家庭教育。要求父母增强对留守孩子的责任心,逐步从法律层面规范必须有一方父母留在幼年孩子的身边,而不是把教育抚养的责任都推给年老体衰的父母。总之,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形成一个关心关爱“留守儿童”的优良社会环境,多方面、全方位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健康茁壮成长,许未来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