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教育厅 | 达州市人民政府
简体版 | 繁体版 |  无障碍浏览 |
首页>专题专栏>达州市教育基金会
“家校协同立德树人”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心理健康守护家庭行动——家庭教育培训简报
时间:2025-03-03 17:19:10 来源:达州市教育局
【字体:
打印


 

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达州市教育局和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联合主办了“‘家校协同  立德树人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心理健康守护家庭行动——家庭教育培训”活动本次活动旨在促进达州市家庭教育的全面开展,通过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推动“心理健康守护家庭行动”公益项目高质量发展。

本次活动于2025年2月28日—2025年3月2日在中共达州市委党校顺利开展。四川省教育评估院正高级教师李淑英、四川省教科院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教研员马云飞、成都芭德美际学校小学总校长蓝继红、成都市成华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宿强、全国品格教育发展联盟副理事长周建军、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刘琳以及达州市各中小学校分管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的250位老师和直播观众约2万人参与了本次活动。

本次活动包含新时代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落地与创新、家校共育、家校沟通、学生心理调试等主题,通过这些培训,老师们对学校的德育工作、对家庭教育和学生的心理健康都有了更多的认识,也掌握了更多的技能,能更好的指导孩子们的成长。

 

 2025年2月28日上午,马云飞老师做了《新时代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落地与创新》的主题分享,马老师从新时代德育工作的意义,德育及学校德育的内涵,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的落地创新,德育工作的系统指引为大家做了分享。我们应该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通过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等方式,做好直接德育、间接德育和隐性德育,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025年2月28日下午,宿强校长做了《家校联动,美浸生活,美润人生》的主题分享。宿校长指出当出现孩子成绩差、习惯不好时,家长怪学校,老师怪家长的现象根源在于教育边界不清,导致推诿责任,所以应该明确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主责,在责任明确的基础上进行家校联动、协同发展。

宿校强调尊重差异是家校联动的前提,目标一致是家校联动的基石,沟通接纳是家校联动的动力。宿校以成都市成华小学为案例,给大家分享了成都市成华小学家校联动的做法,作为学校,学校成立了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完善了家委会,健全反馈机制,建立评价激励制度,搭建多方位沟通平台,畅通沟通渠道。同时学校组织教师参加专业认证培训(如心理辅导师证书),由获得认证的老师牵头,带动其他教师指导家长。另外学校还开设了“父母学堂”与“家长课堂”,“父母学堂”通过邀请教育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分享前沿教育理念、最新政策、成功经验和科学方法,促进家长的成长;“家长课堂”通过各班家委会邀请家长代表展示多样技能,如消防知识、布料设计、护牙、家务管理、川剧艺术等,以此来树立学生的职业理想,丰富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同时家长也更能切身体会教师工作的辛苦,从而多一份理解与体谅。

宿校表示成都市成华小学提倡美,希望老师们、家长们、孩子们都能发现美,感受创造美。让学生成长为爱自己,爱他人,爱世界的尚美少年。


2025年3月1日上午,刘琳老师做了《学生心理调试》的主题分享。刘老师以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ABC认知行为疗法为核心,旨在帮助教师构建一套科学化、系统化的心理调适技能体系。

首先刘老师给大家讲解了阶段化教育策略:

1、学龄期(6-12岁):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勤奋感,教师应通过积极反馈来缓解学生的自卑感。例如,对于学业上遇到困难的学生,可以采用“小步目标达成法”,以增强其自我效能感。

2、青春期(12-18岁):关注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建议教师开设生涯规划课程,引导学生探索个人兴趣和价值观,以防止角色混淆。

其次刘老师给大家讲解了危机干预要点:

针对低龄段(3-6岁)学生在主动性与内疚感之间的冲突,教师可以利用角色扮演游戏来释放学生的情绪;

最后刘老师对ABC认知行为疗法进行了实操训练:

通过ABC认知疗法(Activating Event-Belief-Consequence),指导教师如何解决学生的非理性认知:A(事件)→B(信念)→C(后果):以“考试失利”为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识别“我必须完美”的绝对化信念,并将其转变为“失败是改进的机会”的成长型思维。当学生因误解而发生争执时,可以使用ABC表格来梳理双方的认知偏差,例如将“他故意推我(B)”理解为“对方转身时未注意到(A)”。

2025年3月1日下午,周建做了《帮助孩子管理手机,家长可以做这些事》的主题分享。周老师指出网络时代,我们经常被电子产品所裹挟,各种眼花缭乱的APP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欲罢不能,因此我们开始思考:在一个技术对人的宰制性力量日益凸显的时代,一种”的生活应当现出何种样态?而这种生活模式又如何得以实现?我们应该具备品质,以免陷入成瘾的陷阱对电子技术的合理运用又如何能有助于孩子品格的发展,进而通往一种美好的生活?

周老师表示社交APP通过不可预测性,传感输入(利用人眼对暖色的追踪,抢夺人的第一注意力),视觉信号(延迟用户持续等待的时间),虚拟奖赏,交往渴望来获取我们的持续注意力。孩子沉迷于社交APP容易出现自我认同的外化,假我的产生,容易掉进“信息茧房”,容易被网络的言论影响,容易消耗注意力,主动注意能力减弱,无法连续性长时间、沉浸式的深度阅读,“心流”的产生越来越少自我判断与感受力减弱,同时也容易对我们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怎么做呢?1、接受差异:谨防“信息茧房” ,关注与自己持有不同观点的人。2、学会拥有屏蔽力,减少注意力消耗。3、保证自我信息安全,保护好私密信息。4、批判接受:信息不等于知识,对碎片化的信息“批判性” 地接受。5、回归现实生活,适当的运动、阅读、劳动等。

 

2025年3月2日上午,蓝继红校长做了《沟通成全童年》的主题分享,蓝校首先给大家讲解了一个正常健康的学生应该是会享受日子并且有娱乐力的学生;会思考问题并且有思辨力的学生;会结交朋友并且有表达力的学生;会参与运动并且有行动力的学生;会谈论图书并且有创造力的学生。

蓝校指出面对学生,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该做到懂与爱,在我们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上位的是懂孩子和无条件的爱孩子以及无条件的接纳孩子,与此同时,科学的方法也很重要,蓝校给大家支了十招,以帮助老师和家长更好的指导孩子,分别是:1、倾听,倾听时专注而视、专心而听、专意而应;2、行动匹配,同操同玩,瞬间建立朋友感;3、借助道具,如情绪卡片,手偶对话;4、始终鼓励,始终期待,始终相信;5、解决问题,永远先说学生最想听的话;6、对于一些不重要的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正向引导,共学本领;7、示弱示愚,给足空间;8、邀请合作,维护自尊,暗示明导;9、有效约定,平等协商,发展自律;10、共创故事。


 

2025年3月2日下午,李淑英老师做了《评测视角下的家校共育》主题分享,李老师对《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核心条法进行了解读,家庭教育不再是一个家庭的事,而是有国家立法保护、指导的事,我们是在政策法规的指导下科学的实施家庭教育。同时李老师指出家校共育不仅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简单结合,更是一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教育模式。家庭与学校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有共同的责任与使命,双方通过紧密合作,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加和谐,更加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教育环境,这是家校共育的深远意义。

 

通过三天的的学习,老师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大家也会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和生活中,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分享到:
主办单位:达州市教育局 备案证号:蜀ICP备2021011951号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永兴路2号 联系电话:0818-309096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3号 网站标识码:51170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