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以下简称《学前教育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学前教育迈入法治化、规范化的新阶段。作为达川区教育工作的责任主体,我局将以法律为纲,立足区域实际,围绕“公益普惠、政府主导、儿童为本、质量优先”的核心要义,从以下五方面推进法律落地见效,构建覆盖城乡、优质均衡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一、提高政治站位,锚定法律实施方向
《学前教育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学前教育的公益属性与战略地位,要求坚持党的领导、政府主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此,我局将从三方面强化政治引领:
(一)加强政策学习与宣传。组织全区教育系统干部、幼儿园园长及教师开展专题学习,将《学前教育法》纳入领导干部学法清单,通过专家讲座、案例研讨等形式深化理解。结合2025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学前有法 善育有规”主题,开展“局长谈落实”“家长学法课堂”等活动,依托短视频、海报等载体普及法律要点。
(二)完善党建引领机制。强化公办幼儿园基层党组织建设,将党建工作纳入幼儿园考核体系,确保党的教育方针贯穿保育教育全过程;指导民办幼儿园完善内部治理,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求。
(三)制定区域发展规划。修订《达川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将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教师持证率等指标纳入政府考核,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形成“政府统筹、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协同机制。
二、完善普惠体系,夯实资源供给基础
法律明确“政府主导、普惠为主”的发展方向,要求科学规划资源配置,重点保障农村和弱势群体需求。达川区将着力破解“入园难”“入园贵”问题:
(一)优化布局规划。结合城镇化进程与人口流动趋势,以乡镇为单位制定幼儿园布点方案,确保新建居住区配套幼儿园“五同步”(同步规划、设计、建设、验收、交付),2025年内新增公办园学位600个,普惠性民办园占比提升至85%。
(二)强化农村学前教育。启动“农村学前教育提质工程”,依托城区中心园辐射乡镇办园,科学实施“大村独建、小村联办、名园+新园、名园+弱园、一园带多点”办学模式;利用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3所,优先保障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入园需求。
(三)规范收费监管。严格执行普惠性民办园政府指导价,建立成本分担与动态调整机制,联合发改、财政等部门开展收费专项检查,遏制过高收费。
三、强化师资队伍,筑牢质量发展根基
法律专章规定教师权益保障与职业规范,强调“严把入口关、提升专业性”。我区将聚焦师资建设短板,实施三项行动:
(一)健全待遇保障机制。落实公办园教师工资财政全额拨款,推动非编教师同工同酬。
(二)深化师资培训。依托“国培”“省培”项目,开展师德师风、保教能力专题培训,成功培育省级卓越园长工作室1个、市级“三名”工作室1个、区级名园长工作室2个、区级学前教育名师工作室2个;推进与高校共建实训基地,提升教师科研与实践能力。
(三)严格准入与考核。建立幼儿园教职工背景审查与健康年检制度,清理不合格人员;完善师德失范“一票否决”机制。
四、规范保教行为,坚守科学育人底线
针对“小学化”倾向等突出问题,法律明确禁止超前教学与商业活动,要求尊重儿童发展规律。我局将从三方面强化监管:
(一)推进幼小科学衔接。制定《达川区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指南》,开展“游戏化课程”示范园评选,严禁教授拼音、计算等小学内容;联合小学建立双向教研机制,推广入学适应教育经验。
(二)加强日常督导。将“去小学化”纳入年检核心指标,通过“双随机”抽查、家长匿名问卷等方式动态监测;建立幼儿园“黑白名单”制度,对违规机构限期整改或取消资质。
(三)净化教育生态。联合市场监管部门整治早教机构违规宣传,禁止以“幼升小”为噱头的竞赛活动;规范幼儿园教材选用,建立区级资源库,推广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玩教具。
五、深化协同治理,构建多元共治格局
法律强调“全社会共建良好教育环境”,要求政府、家庭、社会协同发力。达川区将重点推进:
(一)强化家庭指导。开设“家长学校”线上平台,定期推送科学育儿案例;在社区设立“祖辈育儿支持站”,解决隔代教育难题。
(二)拓展社会参与。推动图书馆、科技馆等场馆开设学前教育专区;鼓励企业、慈善组织设立学前教育专项基金,支持困境儿童助学项目。
(三)健全监督网络。完善幼儿园家长委员会职能,赋予其对收费、课程等事项的监督权;开通区级学前教育投诉平台,建立“接诉即办”响应机制。
六、结语
《学前教育法》的实施为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达川区教育局将以法律为引领,以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全力构建“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体系,为儿童健康成长奠基,为区域教育现代化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