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教育厅 | 达州市人民政府
简体版 | 繁体版 |  无障碍浏览 |
首页>教育资讯>区县动态
多管齐下多措并举筑牢生命防线 夏季来临 我市各校全力做好防溺水工作
时间:2025-05-16 15:06:08 来源:达州晚报
【字体:
打印


如何让防溺水安全教育突破说教的桎梏,需以创新唤醒学生共鸣。达州高新区河市镇中心小学将防溺水要点编成朗朗上口的童谣:游泳戏水夏日到,偷偷下水不得了……学生们在传唱中轻松掌握“安全六不”准则。达川区逸夫小学更以跨学科视角重构课堂,教师从地理环境、水域卫生、人体机能等角度剖析溺水风险,低年级学生通过亲子协作探究答案,高年级学生则自主查阅资料并参与课堂研讨,最终由教师系统解析原理,让学生既知“不能为”,更懂“为何不可为”,在科学认知中产生敬畏之心。

教育还需因材施教、分层推进。针对大学生群体,四川文理学院开设急救实训课程,体育教师宋京林以亲身示范带动学生参与救援实践,将防溺水教育从课堂延伸至志愿行动。在他的指导下,该校学生首次参加四川省首届大学生应急救护知识技能大演练便斩获一等奖,总排名位居第三名。

一堂真实模拟课

“防大于治”的理念在医疗卫生领域广泛传播,在防溺水安全教育上同样适用。我市各地学校与社区用多元实践诠释这一理念:渠县有庆镇中心小学组建教师、家长与社区工作者联合巡逻队,织密放学时段水域安全网;部分学校创新运用无人机高空喊话,科技赋能的安全管理模式为防溺水安全教育提供了新思路。

防溺水演练作为防溺水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正以沉浸式体验重塑学生的安全认知。开江中学、开江县红十字会、蓝天救援队在学校梦湖边开展实景教学。开江县蓝天救援队行动副队长段先锋在梦湖边为同学们讲解了溺水高危场景识别、心肺复苏黄金4分钟操作要点,通过模拟溺水者挣扎呼救、黄金4分钟心肺复苏等场景,将理论知识化为行动指南。学生们在紧张有序的演练中,不仅掌握了急救担架转运、漂浮物投递等技能,更透过逼真场景体会到“生命如水中泡沫般易逝”的深刻含义。

但许多学校是没有自带水域的。面对硬件条件不足的困境,各校以智慧破局。通川区八小金兰学校与恒温游泳馆开展“校馆合作”,专业救生教练现场传授“仰漂省力”“蹬夹划水”等生存技巧,将“叫叫伸抛”救援口诀化作生命防线;达川区三里幼儿园在操场搭建充气泳池,通过模拟幼儿落水场景,让竹竿救援演练既成为安全教育课,更化作师生应急处置能力的实战检验;达川区实验小学南滨学校特别设置了“水盆憋气体验”,当学生将面部浸入半盆清水,真实的窒息感瞬间击碎玩水的好奇心,“远离危险水域”从此不再是空洞说教,而是刻在学生心中本能的生存选择。

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

十年前州河畔的一声叹息,至今仍在通川区凉水井社区回响。2013年夏天,社区商户家中10岁男孩的溺亡事件,如一块巨石砸碎了达城人平静的生活。“那孩子总在巷口跑跳,笑容比阳光还亮……”社区党委书记段晓月的回忆里带着沉重。这场悲剧撕开了防溺水教育的隐痛:老城区商业密集,双职工家庭疲于生计,孩子多由老人照看或独自结伴玩耍,安全监管的“真空地带”成为致命隐患。

十年后,州河浅滩依旧热闹,但危险从未远离。记者观察到,每年夏天,都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到州河游泳。尽管多数家长选择近岸看护,但仍有孩童冒险踏入深水区,救生设备佩戴率不足三成。“浅水区很安全”“看别人玩得开心,侥幸心理占了上风。”……这些话语折射出家庭安全意识的集体缺口——监护责任的松懈,往往比水域本身更危险。

如何充分发挥家庭作用?达川区逸夫小学杨柳学校以“四知”机制重构家校责任链,向家长发放《防溺水告家长书》,提醒家长监管孩子时做到“知去向、知同伴、知内容、知归时”,并与家长签订《预防溺水承诺书》,坚持每周五、节假日向家长推送防溺水短信提示,提醒家长加强孩子周末及节假日的安全监管,形成家校无缝对接、齐抓共管的防溺水教育合力。


分享到:
主办单位:达州市教育局 备案证号:蜀ICP备2021011951号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永兴路2号 联系电话:0818-309096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3号 网站标识码:51170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