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个性档案、打造绿色校园、增加户外运动时长……近年来,通川区碑庙镇中心小学一直保持着学生近视率在20%左右的好成绩。
建立个性档案 密切家校联系
3月30日上午10时,通川区碑庙镇中心小学教室内,达州优倍视眼视光中心工作人员冉娜一行正收拾着器具,准备为全校学生检测视力。冉娜已经连续3年为该校学生测量视力,近年来,该校学生近视率始终保持在20%左右。
记者注意到,进行视力检测前,每个孩子都会领到一张二维码,工作人员扫描后,前方的智能AI视力表便开始工作。冉娜介绍,碑庙镇中心小学每个学生都有专门的个人健康档案,上面记录着学生的视力变化轨迹,每当学生视力异常时,学校会进行提醒,及时告知家长带学生到眼科医疗机构检查。
检测中,全校只有不到200名学生视力在5.0以下。“能有这个成绩,很不容易。现在看来,学校做得很不错。”冉娜说,在此次检测中,也有部分学生测出裸眼视力低于5.0,学生陈牍便是其一。“你的视力是4.8,平时要好好爱护眼睛哦。”冉娜叮嘱道,很快,检测结果就将告知给学生家长。
要做好视力防护工作,家庭至关重要。碑庙镇中心小学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多种形式向家长宣传保护视力的重要性以及预防近视的知识和方法,指导和督促家长为学生提供有利于视力保护的学习环境、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用眼卫生习惯等。
这些做法也得到了家长们的认同,家长刘玉琼说:“节假日的时候,我会刻意控制孩子看电视、上网的时间,每天不能超过40分钟,其余时间,我会带着孩子一起做户外运动。学校要求孩子不带手机进校,我也很支持。”
开展户外活动 加强体育锻炼
下课铃一响,孩子们便如离弦的箭一般冲向操场,教室里很快没了人影。即使只有10分钟,也要和同学们约着打一局乒乓球,在双杠上仰卧起坐……
“我们要求所有学生下课后走出教室,走向操场,即使是文静不爱动的学生,我们都会鼓励他们出去走走。”校长李国说。
碑庙镇中心小学位于碑庙镇主街,活动场地不大,但老师们总会想尽办法让孩子们动起来。在保证每周一二年级开齐4节体育课、三至六年级3节体育课,每天40分钟大课间体育锻炼的同时,学校还以跨班的形式开设了篮球、足球、舞蹈等运动兴趣小组,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别看我们场地不大,学生每天在校的运动时长都有1.5到2小时呢。”李国说。
近2小时的运动时长也让体育老师成了全校最忙碌的人。学校共有体育老师5名,每天从上午第三节课上到下午四点半,还要兼顾运动兴趣小组,人手远远不够,常常需要其他有体育特长的老师驰援,音乐老师为孩子们编排了健美操,数学老师成了乒乓球指导员……
近年来,校园里的“小眼镜”越来越多,年龄也越来越小,儿童的视力健康成为家长和老师们的一大心病。有专家指出,造成“小眼镜”的因素多样,但主要原因是缺乏必要的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大量研究证实,充足的光线可以促进眼底视网膜释放多巴胺,而多巴胺可以减慢眼轴的延长,有效防控近视。“如果说在预防孩子近视上,我们有什么经验,那就是进行大量户外运动。”李国说。
实施见绿行动 做好食补“明目”
课间,许多学生们会在教室前的走廊上眺望远方,映入眼帘的是满满的绿意,走廊外侧,一盆盆常青藤组成一条条绿色长线,一阵风吹过,舞动的绿叶如翻涌的海浪,舒缓着同学们疲惫的神经,这是学校今年特意打造的护眼长廊。原本教学楼墙面老化斑驳,很不美观,但重新整修需要一大笔经费,有老师建议在墙上放置常春藤,既美观又护眼。同时,学校还对架子进行了加固处理,防止盆栽掉落。
从高处向下俯视,操场与教学楼间,是一圈由花草树木组成的绿色隔离带。每年春天,校长李国都会带领学校教职工种下植物,如今,已是林木葱茏花草畅茂。内部满是绿意,四周的土坡学校也没落下,原本光秃秃的斜坡如今已经披上了“绿衣”,与校园里的其他绿色一起,滋养孩子们的心灵之窗。
室外,鼓励孩子多动,室内,每周都会调换座位;课堂上,每节课多媒体使用不超过课堂时间的50%,放学后,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作业,小学高年级每天平均作业时间不超过1小时。“每天两次的眼保健操也必不可少。”李国介绍,为让学生认真规范做操,每个班级都有一名“领操员”,每层楼都有一名“巡操员”。“做操关系着班级能否得到流动红旗,所以大家都格外认真。”
预防近视,学生的伙食也是重点。学校食堂每天想着方给学生做营养餐,保证菜品一个月不重样。做菜时,还重点增加胡箩卜、西红柿、柿子椒、牛肉等食材的比例,起到食补“明目”的作用。“有些学生挑食,不爱吃的食物往往被倒掉,造成了浪费。如何既让孩子吃得对又爱吃,学校老师和食堂师傅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将一些孩子不爱吃的胡萝卜切细后放进菜里,在米饭中添加玉米籽、红豆、薏米、黑芝麻等颜色鲜艳的食物……渐渐地,浪费现象少了,学生视力也更好了。”李国说。